探索尊重和体现地理规律的环境保护法
——1981级校友中国海洋大学博士生导师 田其云

田其云,1981年就读于重庆师范学院地理学专业。现任教于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能源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法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海洋环境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环境与资源法学会常务副会长。
奋斗青春,锚定目标,深耕于地理学与法学的交叉学科研究
田其云带着自然地理的扎实基础去研究环境保护法,源于一次学术会议。1992年,他的论文《我国农业劳动行为的科学管理》在众多论文中脱颖而出,被选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首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这使得田其云第一次有机会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学术会议。在这次学术交流的过程中,他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宽,他在学术研究上受到了深刻的启发。由此,田其云萌生了一个新的学术理念——利用法律来规范生态农业和生态修复行为。此后,他通过从地理学与法学的交叉角度,深入反思了国土资源开发与整治过程中的十大法治建设误区。他认为,诸如环境保护中的环境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修复、湿地保护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议题,既是地理问题,也是法律问题。随后的几年间,他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得到了环境法学相关领域专家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评价。
不忘初心,踔厉奋发,推动中国海洋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学科发展
2003年,田其云完成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业后留校任教,为中国海洋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学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主要参与人,田其云完成了中国海洋大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申报,中国海洋大学成功获批法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该学科以海洋资源环境为特色,将法学理论与海洋资源开发紧密结合,深入探讨了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其间,他主持及主研我国海洋生态恢复法律制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海洋权益法律保障(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促进海洋能技术研发与开发利用的政策与法律制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20余项,在《现代法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学术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环境权:环境法学的基础研究》《我国海洋生态恢复法律制度研究》等著作20余部,学术成果丰硕。
自觉坚守,甘当人梯,秉承研究型教学理念培养卓越法律人才
田其云始终致力于将“活法化”思维、创新理念融入环境法教学,始终将法律漏洞与利益衡量贯穿学术研究。他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承,更追求学术的创新、突破与融合。在教育过程中,田其云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他引导学生发现实体法与程序法在法律适用中存在的冲突和协调,帮助他们理解法律制度的复杂性和魅力,培养学生“开船”的技巧。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法律,田其云利用客观存在的法律漏洞,引入利益衡量的法学方法论,帮助学生养成创新、完善法律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造船”的能力。在教育部实施高等学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双千计划”的背景下,田其云入选山东省高等学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双百计划”,前往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挂职院长助理。挂职期间,田其云积极参与协助资源与环境审判庭建设,将参与的诸多司法案例总结、提炼,应用于日后的教学科研中,为海洋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