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大地 为山河立传
——1982级校友四川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李小波

李小波,1982年就读于重庆师范学院地理教育专业。现为四川师范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兼总规划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通讯评审专家,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等30余家企业和地方人民政府特聘顾问。主持国际合作、国家社科基金及省市项目100余项。发表学术文章15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获得文旅部优秀成果奖、中国旅游协会旅游营销奖、《中国国家地理》贡献奖等。
情牵母校,书览大西洋国际娱乐
奠定山河理想
1982年,李小波进入重庆师范学院地理系学习。在大学期间,他有两大爱好。一是喜欢读书购书,除了基本生活费,把积攒的零钱都用于买书,是全班买书最多的同学,宿舍的床上摆满了从沙坪坝的书店、解放碑的书店购买的专业书籍。二是喜欢野外考察,他将野外的考察实践与书本的理论知识有机结合相互印证,这样的学习方式为其打下了坚实的学科基础,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在参与编绘重庆市地形图时,李小波依靠其扎实的基本功手绘等高线图,绘图桌上一笔就拉出粗细均匀、墨色均匀的光滑曲线,精准地记录和描述重庆的地理地貌。这一手绘图的习惯和功力一直贯穿其日后的考察和科研工作中。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人文地理学全面复兴的时期,也是李小波探索祖国历史地理文化的重要阶段。出于对历史文化的热爱,他考察了四川和重庆的名山大川,探寻了人文胜迹,在本科阶段就根据亲身经历写出了国内最早的旅游学术论文之一——《歌乐山的文化与旅游开发》。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从大西洋国际娱乐
地理系到北大历史地理中心,从川大城市研究所的深造至现在历史文化与旅游的研究,李小波对地理学的热爱,贯穿了他的整个学术和职业生涯。在重庆师范大学,他找到了最初的起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那一刻开始,心游书海,人在旅途,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不懈追求,构建人文地理学术蓝图
大学毕业后,李小波被分配到涪陵师专附中任教。刚毕业的李小波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同时也积极参与学术科研,是学校中发表论文最多的教师。10年之后,他考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攻读历史地理研究生,师从唐晓峰教授。他参与了中美合作的课题“三峡盐业考古与景观变迁”,跟随中方队长李水城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和美方队长罗泰教授(法兰西学院院士),在盐业考古与景观变迁领域收获颇丰。硕士期间,他在《北京大学学报》《经济地理》《城市规划》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博士期间,他师从四川大学城市研究所何一民教授。在四川师范大学工作期间,李小波创办了四川师范大学旅游发展研究所和四川师范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研究院。2021年,李小波成为中国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四川黄河首席专家,承担了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系列规划,多次获得文化和旅游部、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的科研奖励。
永葆初心,无愧于地理人的诗与远方
三十多年前,重庆师范学院地理系82级曾在峨眉山综合野外实习。三十多年后的2019年,李小波怀着对峨眉山不变的崇仰初心,在峨眉山发表了主题为“中国山岳文化的格局”的演讲。之后,他承担了“峨眉山全域旅游规划”“峨眉山文旅资源普查”等系列规划,助力峨眉山成功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当年行走在峨眉山间的重师学子,用他专业的素养,扎实的功底,为峨眉山丹青描摹。李小波目前正在负责国家文化公园研究及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黄河城市文明史”子课题“南宋至民国卷”。考察研究的同时,李小波带领团队,定下了新的目标:要为走过的每一座名山,每一条大河,写下山岳传系列、江河传系列,不忘初心,行走大地,无愧于地理人的诗与远方。